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我娶了朱棣女儿免费阅读 > 第一百七十章 皇权不下乡?我成立舍区深入基层!
南京城,养心殿。
朱元璋坐在养心殿的躺椅上摇曳,一边拿着痒痒挠挠痒痒,另外一只手拿着各地锦衣卫所传来的秘奏奏疏。
锦衣卫这个机构,就是朱元璋的耳朵。
皇帝不出门,便晓天下事。
锦衣卫机构一直延续整个明朝,是皇帝巩固自己权柄的一种方式。
至于染指他锦衣卫权柄的蓝闹儿已经斩首,蓝玉打入大牢,以儆效尤。
各地有些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嗯?北平府东安县出了个青天大老爷?”
朱元璋眼睛尖,每一封秘奏大致扫一眼就能看出其内容,其中一封来自北平府的秘奏,让他来了兴趣。
他打开仔细观看,这才发现,此人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的孙女婿李逍。
孙女婿当了个小小的知县,是上次老四朱棣问标儿要的,估计是想立一些功劳,拔擢爵位。
“听说郡主府改为了李府,看来老四对这个女婿是极为重视
“有些不符合规矩,不过,老四这个当爹的都不介意,咱有什么可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想必也是凝云那丫头提出
朱元璋微微一思虑,就明白其中的缘故,不由会心一笑。
紧接着,他继续仔细看,看看这李逍在县城里做了什么,竟然才上任几日,就被当地人称作青天。
“嗯,不错不错,咱这孙女婿李逍倒是有趣
“上次游江南,就能看出,是个嫉恶如仇的性子
“这样的性子,倒是适合当御史啊罢了罢了,老四的女婿,咱可不能打主意,这段时间敲打老四,已经令他十分不悦了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
想到老四,他对这个儿子还是颇为喜欢的。
虽然表面上十分严厉,其实喜爱的程度,在儿子当中,排得上前三了。
“难怪被称之为青天大老爷
“上任第一日,就翻成年旧案,用屈打成招的方式,惩治村霸,的确大快人心.”
朱元璋从这小小的事件,就看出李逍的性子,他微微皱眉,思虑一番自言自语道:
“不过.这种手段太过强硬。也就是李逍在北平,凭借老四燕王的名头才能做成,无法普及,独此一例。
而且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跟当地的乡绅们产生严重的对立,以后做事情,可就是阻碍重重了
朱元璋很是明白各地乡绅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作用。
在这方面,自己以前打天下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
朱元璋最开始曾经加入的反元队伍叫做“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韩林儿。
以“重开大宋之天”为革命目标的红巾军。
不仅要消灭元朝政府,还要消灭元朝的地主阶级。
彻底清算元朝的统治阶级。
这个时候的红巾军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红巾军走到哪里,哪里的地主就要受难。
所以红巾军起义之后,很多地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自发组织武装力量来打击红巾军。
地主武装是一支很强的势力,但这股势力不站在红巾军这一边,而站在元朝这一边。
因此红巾军反元的道路阻难重重。
后来,朱元璋独立门户,创出了一些名堂,占领了南京城。
他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也就是这段时间,朱元璋在南京城休养生息,安分下来一段时间。
人静下来,才会用脑子思考问题。
这时候的朱元璋就在思考,为什么反元的道路这么困难?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又该如何战胜自己的敌人?
在南京这段时间,随着深入思考,朱元璋发现了,问题所在。
自己的敌人不再仅仅是元军,长江上游流域以前的红巾军陈友谅、还有占据东吴的张士诚集团都成了自己的敌人。
浙东的方国珍也不是什么好鸟。
除了北面是友军,其他三面都是敌人。
战争形势陡然发生了转变,如果再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恐怕不能战胜这些敌人,反而要被敌人吃掉。
就这个问题,朱元璋跟刘伯温、李善长这些谋士彻夜畅谈,探讨、商议。
随后,朱元璋意识到一点。
眼下的时期,地主阶级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一股力量!
朱元璋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开始有意识的转变自己的立场。
逐渐从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起义军领袖,变成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军阀。
朱元璋重新给自己定位,开始向地主妥协了。
但这也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立即宣布:“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
也不说重开大宋之天了,只强调改正元朝的苛政。
这是朱元璋从改革派变成改良派的讯号。
南京是一个转折点,从这里开始。
朱元璋抓住了元末时期的主要矛盾:地主要保有自己的地位不变动,农民不奢求过多,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朱元璋从前主要的团结对象是农民,现在改成了地主附带农民。
这就是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他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看到了全局的面貌,找到了取胜的方法。
在军队建设上选“富民子弟充宿卫,名曰御中军”。
此外,朱元璋还大量吸收地主充实自己的队伍。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农民革命的旗帜,但他却继续利用红巾军的名头来吸引团结农民,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每攻陷一地,朱元璋必定会拉拢当地的乡绅、儒士、贤人,朱元璋尤其重视读书人,顺从也好强迫也好,这是朱元璋的宗旨。
得到了地主的支持,粮食、钱财、兵卒,这些东西都有了!
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明确自己真正的敌人,建立统一战线,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所以,朱元璋走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击败了所有阻碍他的敌人。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地主汇聚起来的力量有多么庞大,自己根本无法根除,甚至需要仰仗这些人。
即便开国,创立明朝,朱元璋也发现,这股力量无法小觑。
自己只能抑制,不能重压,否则全国大乱。
即便是现在,朱元璋慢慢的推行抑制这些地主策略,各地还是会常常出现民变,兵变,造反的人跳出来。
洪武三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出现了四次起义军造反事件。
特别是洪武十四年,广东爆发了首领号称“铲平王”的起义,聚众数万!
这还是只算规模大的,小规模出现了十几次都忽略不计了。
背后无一例外,都是地主的策划,推动。
所以说,当朱元璋看到李逍上任第一天,就拿当地的地主开刀,就觉得李逍还是太年轻了。
“就当磨炼,不过是一县之地,随意他折腾。吃了亏,才能懂得如何治民
朱元璋笑了笑,将秘奏放在了一边。
他的目光落在了正在养心殿写策略的两个孙子身上,朱允熥和朱允炆。
这两个孙子,他都是尽心栽培。
特别是朱允炆,更显聪慧,朱元璋更为喜欢。
看完秘奏后,朱元璋心血来潮,招了招手:“允炆、允熥你们过来
闻言,两人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走了过来,拱了拱手。
“皇祖父
“皇祖父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道:“假设你们是一县之父母官,管辖之地有乡绅,地主欺民、压民,该如何处理?”
这算是朱元璋给两个孙子的考题。
朱元璋已经感觉朱标身体越来越差,或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之中,开始培养下一个‘朱标’。
这样的考题,每日都在进行。
都是从各地锦衣卫密报传来的真真切切发生在大明的实际问题。
随着问题抛出,两人反应皆不相同。
朱允熥则是眉头微微皱起,一副冥思苦想的样子。
而朱允炆显然淡然很多,站的笔直,做思虑状态。
朱允炆之所以这样卖力的表现,也是有所猜测,他看到自己的父亲朱标,身体越来越差
他是有机会的,但机会不大。
因为自己是庶长子。
虽然现在母妃转为太子妃,但庶长子的名头还没变。
反观朱允熥,嫡次子,虽然母妃已故,但身后还有常家、蓝家的支持。
自己唯一能仰仗的,也就是只有眼前这位皇祖父朱元璋。
讨得他的欢心,才能为自己增加一点筹码.
此时,朱允炆眼咕噜一转,随后毕恭毕敬鞠了躬,率先道:
“回皇祖父,律法之威严所在,便是公平、平等二字,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严惩,以儆律法之威,百姓惧之而不犯。
“不过作为一地父母官,不能呆板,要灵活变通。惩罚不变,严格按照律法
“但毕竟父母官治理一县之地也不容易,一县之地动辄万人,甚至几万人,凭借县衙几十人难以管理
“所谓皇权不下乡,即便是朝廷,也需要这些乡绅配合治理
“因此可酌情考虑,从中调节,既让百姓得利,又让乡绅服从管教
“如果是那种十恶不赦之人,严惩不贷。拉拢一批,打压一批,保持平衡即可
朱允炆这一番回答,可谓是十分漂亮。
朱元璋提出一个问题,他便举一反三。
先说如何处理,那就是树立律法的威严。
如果律法没有威严,将来治理也就更难了。
但作为父母官,可不能站在当地地主阶层的对立面,那工作十分难以开展。
所以应该从中调节,让地主退回利益,百姓得利,树立官威。
又让当地地主、乡绅阶层得一些面子。
方便日后配合父母官的工作。
最后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果真的得罪了一股地主势力,那便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维持平衡。
“嗯,说的不错
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就是他喜欢朱允炆的缘故。
回答的滴水不漏,将前前后后都说了个清楚。
随后,朱元璋看向朱允熥,问道:“允熥,你来说说
朱允熥的才能,显然比朱允炆要差了许多,平日里娇生惯养,学习也是之乎者也,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舅祖父蓝玉身后厮混。
朱允熥结结巴巴,说不上来。
朱元璋道:“大胆的说,将伱的想法说出来
朱允熥想了想,想到爷爷最恨贪官污吏和地主,便琢磨一下,开口道:“既然地主有压民、欺民的现象,那就杀了,剥皮实草,震慑之
说完,朱允熥还有些洋洋得意。
皇祖父不就是喜欢这样对付贪官吗?
这样的说法,应该能让他满意吧!
不过,显然朱元璋的脸色并没有表现出朱允熥想象的表情,而是眉头皱起,这让朱允熥有些慌乱。
朱元璋接着问道:“如果你杀一儆百,引得得全县的地主、乡绅阶层的抵抗,不配合县衙的工作,该当如何?”
朱允熥显然已经慌了,本以为回答完就结束,没想到还有一问。
他想了想,硬着头皮道:“那就镇压,让其屈服
朱元璋笑道:“人家没有犯错,你有什么理由镇压?”
朱允熥道:“不配合衙门,那就是错
朱元璋心情越发的沉重,问道:“你拿怎么镇压,就靠县衙的那些衙役?如果他们暗中煽动民变,几千上万人,你如何镇压?”
朱允熥道:“当地不是府衙不是还有兵备道、卫所、都指挥使司么,发动军队镇压
朱元璋道:“你记住身份,一小小知县,如何驱使得了?”
朱允熥想了想,“那就召集农民,打地主!”
“召集农民?”
朱元璋彻底动怒了,一拍桌子喝道:“你拉拢农民军队,要造反吗?”
朱元璋的风云变色,脸色说变就变,吓得两人立马跪地。
“皇祖父息怒,莫要伤身,龙体为重
朱允炆心中暗喜,表面上却是做出了一幅关心朱元璋的姿态。
“皇祖父我.”
朱允熥也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不过他也不算没脑子,急忙认错:“孙儿错了
“动辄喊打喊杀,这就是你的治理之道?”
朱元璋不悦道:“你这些东西,都是跟谁学的
朱允熥支支吾吾:“我”
朱元璋一拍凳子,道:“说
朱允熥这才开口道:“皇祖父,我是跟舅祖父学的.”
朱允熥的舅祖父就是蓝玉,现在还在大牢里关着呢。
不说还好,一说朱元璋更加动怒。
蓝玉那个猪脑子,把自己的孙儿都给带偏了!
朱允熥急忙改口道:“皇祖父,孙儿刚才说错了,不应该镇压应该对了”
他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道:“既然乡绅不配合朝廷治理,那就在县衙之下,再设立一个朝廷机构治理,下沿到乡一级,乃至村一级,这样就能解决皇权不下乡的难题了!”
“荒谬!!”
朱元璋快气晕了,道:“你知道全国上下有多少乡,多少村吗?朕来告诉你,全国上下共有三万二千五十村,设立这些机构,朝廷的银库支撑得起吗?天方夜谭,不切实际!”
“皇祖父,孙儿知错,孙儿以后必定好好读书,不负皇祖父的期望.”
朱允熥的态度还是诚恳的,立马跪地真诚的认错。
毕竟也是朱元璋的亲孙子,见认错了,也就没有淡然了一些,“行了,起来吧
原本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可朱允熥也不知道脑子抽了,还是被吓糊涂了,还是嫉妒朱允炆。
总之,他发现自己在皇祖父面前,处处被朱允炆压了一头,憋屈的很。
这样下去,不妙啊。
自己身后有常家和蓝家。
可现在蓝玉被压大牢,这样的优势就少了一大半。
“孙儿还有一事相求.”
朱允熥跪地不起。
“说
朱元璋道。
“孩儿请皇祖父,念及孙儿舅父蓝玉的功劳,网开一面.”
朱允熥开始给蓝玉求情。
“混账东西,放不放,朕说的算!你爹都没敢开口,轮得到你来求情!”
朱元璋面色如染冰霜,直接骂道:“给朕滚蛋!”
呵斥声响彻大殿。
朱允熥发现,自己似乎又犯错了,也不敢继续多言,灰溜溜的走了。
见这一幕,朱允炆心中欣喜若狂。
这朱允熥简直是蠢蛋,在爷爷气头上提这事,这不是找不痛快么?
不过他表面上,却是一点没有显露出来。
朱允炆端来一杯茶水递给朱元璋。
“皇祖父,消消气,允熥也不是故意的,他从小跟蓝玉关系极好,形同父子,也是一时心急而已,念其亲情,没想其他太多
表面上是为朱允熥讲情,实际上是暗地里,说朱允熥跟蓝玉的关系非常之好,还显得朱允熥没脑子。
朱元璋迟疑道:“允熥跟蓝玉关系这么好?”
朱允炆急忙点头道:“是啊,孙儿很是羡慕,每次凉国公蓝玉大胜归来,都为其带来当地的特产和礼物,还常常将允熥带去军中骑射,悉心教导兵法。弟弟允熥在这方面颇有天赋,将来必定能为祖父效力因而读书方面要弱一些,但在兵法方面,允炆是愧之不如
一味的压低别人自然是不行的。
所以,朱允炆压低自己其中一方面,捧杀朱允熥。
“嗯”
朱元璋所有所思的点点头,随后挥挥手:“允炆,你先下去,朕要静一静
“允炆告退
朱允炆毕恭毕敬躬身作揖,随后退了出去。
走的时候,还不忘将桌子上的文房四宝整理一番,然后才离去。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着朱允炆的背影,略做沉思。
朱元璋何等人也?
岂能看不出来,朱允炆的那点小心思?
论心机,朱允炆比朱允熥强太多了。
当然,这并不是坏事,身在皇宫之中,这等心思都没有,岂不是被人耍的团团转?
“哎两个孙儿都不及标儿的一半.”
想了半天,朱元璋摇了摇头叹息,随后躺在躺椅上,继续晃悠。
过了半个时辰。
锦衣卫指挥使二虎拿着一个大木箱走了进来。
这大木箱之中的,就是各地锦衣卫所上传的秘奏,纪录各地的事情。
朱元璋先前看的,是十五天前的事情。
而现在这木箱之中的,也是十五天前的事情。
古代车马不便,传信路上要花费一些时间。
“陛下,这些是近些日子的秘奏
“放下吧
“是,臣告退
二虎走后,朱元璋本是懒得看这些信件。
不过想到刚才的事情,他又坐了起来,起身在翻阅北平的秘奏。
其实,北平的锦衣卫所,也早就被朱棣偷偷渗透了。
不过朱棣不行违法乱纪之事,大抵平安无事。
只拦截那些关于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当然,几乎没有。
此时的朱棣,可是十分安分守己的。
很快,朱元璋又找到关于李逍的秘奏,他到要看看,这个孙女婿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翻开查看后,朱元璋愣住了。
李逍所行之事,竟然跟朱允熥那浑小子想的方法同出一辙。
妄图将朝廷机构,继续往下延伸。
秘奏上记载着,李逍广而告之,招募人员,试图在县下的每一村,建立一个名叫“舍区”的机构,来管理乡民。
他还举办了一场考试,在其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进入舍区工作。
幼稚!!
简直幼稚至极!
“这跟朱允熥那个笨蛋的想法有何区别!”
朱元璋不由骂道:“这李逍,小聪明是有,不过终究还是太年轻了,想要跳过乡绅、地主阶层,全面管理所有乡民,这怎么可能!”
“每村建立机构,这庞大的人员费用,县衙如何开支?”
“难不成要用自己的银子,办朝廷的事情?”
朱元璋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这开支从何而来。
反正朝廷不会拨款的。
他哼了一声:“罢了罢了,北平自有老四去管,他闹出这么大动静,老四应该不会坐视不理,如果李逍真愿意用自己的银子办事,那也跟咱无关啊”
回归北平,东安县。
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
李逍已将成立舍区的事情,张罗了起来,忙碌了半个月。
他可不会跟那些地主、乡绅阶级低头。
让我李逍低头?
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皇权不下乡,那我就成立舍区深入基层!
县衙之中,朱凝云看着县衙的账簿发愁。
她看向李逍道:“逍郎,我算过来,你这想法是好,可这银两开支太大了,县衙无法承担
李逍笑道:“的确无法承担,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山人自有妙计
朱凝云想不明白这妙计是什么,问道:“难不成我们贴钱?”
李逍摆摆手:“怎么可能自己贴钱,这亏本买卖咱不干,钱不够,自然是借钱
“借钱?”朱凝云一愣:“问谁借钱?”
李逍笑道:“当然是问钱庄借钱,咱以县衙的名义问钱庄借钱,定然好借
在明朝,还没有衙门问钱庄借钱的先例。
这下朱凝云更愣住了,“就算是借钱,支棱了起来,可后续支出也是无底洞啊,这钱如何还?”
李逍解释道:“等舍区步入正轨,就不用县衙承担了,舍区自负盈亏,还能反哺县衙呢
“自负盈亏.”朱凝云更加云里雾里了。
李逍坚定的点点头:“没错,自负盈亏,给舍区放开一些自主权,开办村企业、土地承包制、让经济活动起来!!”
朱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