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顾亦宁萧煜轩 > 第193章 高兴
最近往煜北王府跑的女人不少,大抵是因为皇后寿宴上的惊鸿一瞥,大家都纷纷传言,那个惊才绝艳的少年皇子他回来了。
当年十六岁的萧煜轩,是多少京都少女的梦中情人啊!
四年了,很多人也并不曾忘记。
只是古代女子花期短,很多女子不像昌颐那般,等不了四年,大多嫁了人妇。
不过那也不妨碍她们使唤着家里的妹妹侄女之类的,帮着她们完成当年未完成的心愿。
她们似乎都忘记了,这四年间京都关于煜北王爷克妻的传说,忘记了他曾经一年之内死了三个妻妾,忘记了之前他立下誓言,说要一生一世一双人,绝不再纳侧妃的事。
这个时代没有人会记住一个男人对女人随口的誓言,在众人眼中,男人对女人好那只是宠爱,一时新鲜,一时喜欢,过后不久,看到更好的,更美,更新鲜的,就会忘记之前那个。
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光男人是这么想的,大部分女人也是这么想的。
谁家像煜北王爷那么高贵的人,一辈子只会有一个女人呢?
就算王爷想,皇室宗亲会同意吗?
女人又怎么会有皇家的子嗣重要呢?
她们都想过了,不管用什么手段,哪怕只要能得到煜北王爷一点点的怜爱,能生下一儿半女,她们的后半辈子也就算有了依靠。
荣华富贵至少是不愁的,将来也能进皇陵陪葬。
儿女都姓萧的,皇室血脉,从出生就高人一等。
所以即使萧煜轩始终摆出那生人勿进的姿态,甚至还有昌颐郡主掩面逃离煜北王府的前车之鉴,依然还是有一大群女人前赴后继地想要冲进煜北王府。
好在煜北王府到底不是菜市场,不是什么阿妈阿狗都能进的,那些女人既没有长公主那样的母亲,也没有昌颐郡主那样的封号,最多也就是在一些公众场合发发疯,倒是也干不出太过离谱的事来。
就这样过了几日,听说南樾使臣到了京都。
南樾和西夙不同,西夙和东离虽然也不见得有多信任,但各自和亲,交换质子,也算是保持了表面的和平。
但南樾对东离的敌意一向不加隐藏,在边境也常有冲突,安国候顾宥汉就是守在北境,不过也只是负责北境一半的军事,剩下的一半依然还是在曹家军手中,这也是他为什么四十多岁就卸甲归田回京的主要原因。
他在军事上不是曹家的对手,曹家大部分军队甚至都压在南边,威慑南樾国蠢蠢欲动的边境大军。
饶是如此,他在北境也没有得到过任何便宜。
浑浑噩噩从东离帝微时相识,到了如今,皇上的心头大患依然不能解决,他感觉到了对方的几次不耐。
要不是朝中实在没有可用的将才,这个安国候也根本轮不到他做。
所以他痛定思痛,打算先回京,先将朝中的势力铲除。
至于边境那边……他们鞭长莫及,等曹家的人都成为了人质,他们也不敢怎么样。
如今曹家青壮年一辈都在外,不是在北境苦寒之地,就是在南樾边境守着。
还有一些小辈,比如宁州二百里的曹向武,曹英卫,也守着出海口,防止南樾国从海上绕道突袭。
南樾不服东离,但是忌惮曹家军。
只要曹家军在,他们就不敢妄动,但小规模的骚扰这几十年来一只没断过。
他们可能也等着曹家军什么时候败落了,可惜,柱国大将军今年九十五了,曹家势力如日中天。
连东离帝都拿他们没办法。
柱国大将军手上有东离太祖皇帝赐的龙头拐杖,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一道圣旨分了他半壁江山。
虽然老人家从来没有要夺东离江山,但曹家的兵权和手中的圣旨,是自太祖皇帝以来的三任皇帝都十分惧怕的东西。
每一任皇帝坐上那把龙椅,都要三不五时看看身后的曹家,深怕一个不小心坐得不稳,就被那龙头拐杖给打下来了。
当然,柱国大将军曹禹鹤毕竟是年纪大了,先帝的时候,他还能时常进宫监察监察政事,到了现在这位皇帝登基之初,他就已经七十多岁了。
虽然精气神一直都很好,到底是不能跟年轻的时候比,加上当今皇帝娶了他孙女,登基一年之后就立了皇后,每次进宫都是笑眯眯的,待他女儿也是相敬如宾,很是敬重的样子,他也就略略放心了一些。
其实顾亦宁听说过曹家的事,曹老爷子的心思她是明白的。
老爷子肯定没想过要争夺这东离江山,不然四任皇帝过去了,要夺他早就夺了。
毕竟曹家军手中有百万雄师。
但他不放心,是真的将太祖皇帝当自己兄弟了,所以有生之年,就想着一定要帮他那九泉之下的好兄弟守好这万里江山,让他的子孙后人,也不要行差踏错。
可惜啊,没有一个上位者会喜欢自己好不容易坐到哪万人之上的位置时,头上还明晃晃地悬着一把剑的。
哪怕他知道那剑可能被绳子绑得很好。
这就是上位者的心态,既然都坐到这个位置了,自然一定要唯我独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秦始皇当了始皇帝,千古第一帝,便觉得自己绝不会死,想要长生不老了,连遗诏都不肯立,就是不承认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最后搞得死得十分不体面,和咸鱼睡一起。
如今东离和南樾对峙了几十年,却在今年夏天的时候递交了国书,说要派使臣到东离进贡,参拜东离天子,还要多学习东离的先进技术。
总之就是吹得天花乱坠,表示这几年我们被曹家军打服了,给你们送点东西,再来留学几个月,看看能不能学学你们是怎么打败我们的之类。
据说收到国书的时候,东离帝笑得很是开心,但笑完在御书房砸了一地的奏章。
大太监魏三良对外传话说,皇上见南樾主动求和称臣,太高兴了,袖子不小心甩到了奏章。